传统企业如何向互联网转型(从互联网思维到商业新生态)

日期: 栏目:技能知识 浏览:

上午在福田一家电子元器件公司洽谈合作,客户是在行业深耕十几年的资深专家,公司量级也做到了业内绝对领先水平,新建了一个电子元器件的垂直网络服务平台,向我们咨询如何实现新平台的全网营销推广。

我拿起笔在会议室的黑板边讲解边分析,最后发现画了张传统企业向互联网转型的战略地图,关于如何做品牌定位,互联网品牌塑造,如何打造自媒体,有哪些媒体广告投放渠道。

众所周知,要说电子元器件,世界看中国,中国看深圳,深圳看华强北。华强北是全国最大的电子元器件集散基地,一个临街5平米小店铺月租金30万,这是在当年华强北的黄金时代。

2014年,京东淘宝天猫大战,被成为电商元年,电子元器件靠信息差赚取差额利润的传统门店模式,受到巨大冲击。行业内很多垂直电商平台犹如雨后春笋,短短几年前实现ipo的大有人在,很多传统企业看到电商赚钱,于是开始打起平台的主意,要转型就做平台。

我说,这种思维方式是错误的。传统企业向互联网转型,最核心的是转型自己的思维方式,要向自己开刀,要向自己的既得利益方式开刀,要问自己可以给各方相关利益体提供什么价值,什么服务。

互联网不是帮助传统企业主获取暴利的新途径,而是提供一种公开/透明/分享的服务,一个健康可持续的模式,它最核心的价值在于帮助传统行业降低成本/提高效率/让利益体共赢,从用户需求出发,创造更大的价值,消灭不对称和不透明,以前靠信息差赚钱的路子走不长,迟早会被互联网消灭,以后也有可能出现比互联网更有效率的新物种,推动每个行业不断向前发展,不断进化,从而产生新的社会分工/协作/利益分配方式,构建更健康的商业生态体系。

这两天看到一组数据,迪斯尼2016年的营收约4千多亿,远超中国BAT三家收入总和。

想到一本书里的观点:未来任何行业都是娱乐业。

迪斯尼显然远远走在了这种商业新生态的前沿,它构建了影视/游戏/动漫/乐园的泛娱乐表达,迪斯尼这个品牌名字,这个ip本身已经凝聚了足够丰富且独特的品牌势能,它就是我们所说的超级ip。

那么未来的商业,是否都会朝着商业ip的路径发展?

他们自带话题,有原创优质内容的能力,有可持续的人格化演绎,有新技术的整合,更高效d流量变现,更低成本的运营方式,链接用户真实需求的营销场景。

除了迪斯尼,我们看到,香奈儿在主动改变走秀形式,这是营销场景的进步,所见即所买;我们看到e袋洗让邻居这一物种的链接感变成现实,逻辑思维成为真正的知识服务电商老大,网红张大奕卖衣服电商达人媲美明星影响力,各路自媒体大号成为一呼百应的新网红,无数创始人出来像明星一样为自己公司站台。

这背后的逻辑,我们看到一条清晰的路径:广告正在被内容取代,流量正在被场景迭代,被人格逆袭,效率来自口碑,每个消费者即渠道。

第三期写书训练营即将招满,这次报名的大部分学员是公司创始人,【创始人日更90天写书】,这件事,我的理解我们在运作的其实是“ip”,我们也是社群,更是生态。

首先,我们定位领域很小,日更写作,梳理自己的专业知识体系,向大众及陌生人传递我们的思想,分享价值,创造链接,我们相信,以小见大,越小越专注,也越有力。

其次,我们生产的是源源不断各个领域精英思想内容,这些内容不只是出版成书籍,第一期有个作者的书籍也即将被拍成电影,也许以后还会产生游戏,动漫,电视剧,游乐场。我们的内容也是在创造Ip。

再次,把这些创始人打造成ip,ip的本质就是人格魅力,释放自己的人格魅力,吸引更多同类,创造更多可能的故事。电影《刺客聂隐娘》里有一句台词深深打动了我:一个人,没有同类。

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,每个人都是爆款,每个企业/每个品牌,也是。

参考:每个人都是作家​​​​​​​

标签: